在房地產行業從黃金時代步入深度調整期的今天,有人選擇離開,有人選擇觀望,而有些人,卻選擇成為逆流而上的“追光者”。
謝煒康,藍樂集團錦安風華項目工程經理,29歲扛起11萬方代建項目的重擔,用微信步數丈量工地每一寸角落,用靠尺標記外立面的毫厘之差。他帶領團隊在仙居跑出加速度——正負零提前13天,主體結頂提前47天。他的故事是一份關于熱愛、堅持與破局的行業答卷。這位以微信步數丈量責任、用靠尺標記匠心的年輕工程管理者,正以破界者的勇氣、聚光者的溫度、實干家的篤定,在行業的寒潮中,為藍樂代建之路點燃一束明亮而溫暖的光芒。這光,屬于堅信價值不滅的追夢人,更屬于步履不停、眼里有路的藍樂追光者。
一、爛尾樓里煉就“鐵骨匠心”
2018年,加入綠城的他,面對的并非普通的工程重啟:原開發商因金融詐騙破產,留下完成度僅60%的“爛攤子”,索賠的供應商氣勢洶洶,圖紙變更、報規調整、招商協調千頭萬緒。更棘手的是,項目因口碑和難度,團隊遲遲難以組建。“人教人教百遍,事教人教一遍。” 這句他常掛在嘴邊的話,成了那段時光最真實的寫照。沒有退路,唯有迎難而上。他獨自扛起前期重擔,在索賠的漩渦中摸清各方底線,在繁雜的問題中厘清解決路徑。半年日夜鏖戰,硬是將這座宿遷地標從深淵拉回正軌。兩年后,爛尾樓煥然一新。這段經歷,不僅鍛造了他獨當一面的鐵骨,更將“品質為先”的信仰火種,深深烙入他的職業基因。“心平能愈三千疾,心靜能平萬事理。” 面對紛繁復雜的工程難題,他找到了內心的錨點:工程管理的本質,就是不斷解決問題,提煉內心。
二、少年單槍匹馬,為項目開疆拓土
2023年,謝煒康加入藍樂集團,并被委以重任——仙居錦安風華項目工程負責人,一個建筑面積近11萬平方米的代建項目。彼時,他年僅29歲。更現具挑戰的是:項目專職工程管理人員,幾乎只有他一人。重擔,名副其實地壓在了“一個少年”的肩上。項目一開工,“攔路虎”便接踵而至。地塊西側僅有一條勉強通車的“瘸腿”道路,土方清運、材料進出效率極低,嚴重制約進度。坐等?不是謝煒康的風格。他卷起圖紙,主動出擊,化身“協調專家”,多次對接市政道路設計、施工單位,積極協調管委會及委托方。最終,創新性地推動由項目總包單位先行完成道渣路基施工的方案落地,迅速打通了項目的“生命線”。“瘸腿”變通途,樁基工程僅用一個月便基本完成,為后續疾馳掃平了關鍵障礙。真正的硬仗是示范區建設。幕墻、景觀、硬裝、軟裝多線并進,專業交叉如麻,組織協調難度陡增。而全景計劃給出的時間表卻緊如弦上之箭:2024年9月30日必須完成示范區開放,10月10日所有樓幢正負零,2025年2月28日全面結頂。同時,還需營造四套實體樣板間與2500平方米實景景觀示范區,為營銷提供“看得見摸得著”的利器。壓力,如山崩海嘯。“合格的專業班組是基礎保障。” 謝煒康深諳此道。項目開工伊始,他就馬不停蹄地組織專業單位考察,累計踏訪三十余個項目,精心篩選超過二十家專業班組及單位。面對班組技術交底容易流于形式、效果不佳的痛點,他大膽創新,將冗長的交底會“化整為零”,調整為每次10~15分鐘的“高頻微交底”。這種短時間、聚焦核心要點的模式,讓工人在有限集中力下高效吸收關鍵信息,顯著提升了進度、質量與安全管控的實際效果。挑戰遠未結束。示范區建設沖刺期,恰逢持續高溫酷暑,又突遭住建局限制主體部分提前投入使用的禁令。工期壓力巨大,總包單位對大體量景觀示范區施工產生了畏難情緒。關鍵時刻,謝煒康再次展現出“下沉一線” 的本色。他沒有坐在辦公室盯文件,而是直接卷起袖子,“膽大心細高效決策”,主動承擔起總包單位內部班組的協調工作,甚至分擔了幕墻、裝修等專業性強、決策復雜的施工內容管理。他成了特殊時期的“一線指揮官”,用自身近乎燃燒的工作熱情,感染并帶動了總包管理人員。最終,團隊合力沖刺,不僅示范區按期驚艷亮相,項目整體進度更是捷報頻傳:9月27日達成所有樓幢正負零,提前全景計劃13天;2025年1月12日,所有樓幢勝利結頂,提前整整47天!這驕人成績的背后,是謝煒康近乎偏執的投入。“微信步數” 是他丈量項目最樸實的工具。他為自己制定了雷打不動的每日查樓巡檢任務,確保走遍地下室的每個角落、主樓的每個套間。一把靠尺,是他追求“外立面零瑕疵” 的武器。他逐層實測平整度,打好標記跟蹤整改,累計記錄200余份實測數據,只為讓設計效果完美落地。正是這份對品質的執著和對進度的精準把控,讓錦安風華項目贏得了委托方和仙居政府主管部門的廣泛贊譽,項目熱銷仙居top1。
三、拆掉圍墻的“五邊形戰士”與“家人文化”
在傳統房產項目中,工程與營銷常因立場不同而“針鋒相對”。但在錦安風華,謝煒康率先拆掉了這堵無形的墻。營銷開放階段,他化身“生活服務顧問”,熱情洋溢地向客戶講解小區的設計理念、戶型優點,在實體樣板間里描繪未來的居住藍圖,助力簽約去化。面對商鋪大客戶的復雜訴求,他用現場實景展示來打消疑慮,甚至協助業主深化商鋪二次裝修方案。“在錦安風華,沒有工程營銷條線的壁壘,只有共同努力的目標。” 營銷專業經理劉海潮由衷感嘆:“他拆掉了條線壁壘,工程成了我們最強的銷售后盾!煒康不僅是值得信任的伙伴,私下更是很好的朋友。” “全民營銷” 在這里不是口號,是深入骨髓的行動。這份打破專業藩籬的融合力,也讓謝煒康在項目中迅速成長。他不僅磨煉工程專業,更主動接觸并逐漸主導設計、成本及營銷管理。他深刻理解到:“工程專業的終點是跨專業管控,優秀的工程負責人是‘五邊形’負責人。” 藍樂集團“提質增效、一人多崗”的發展模式,正為他這樣的年輕管理者提供了寶貴的橫向發展機會。而錦安風華項目最動人的底色,是謝煒康用心澆筑的“家人文化”。它不飄在空中,而是落在每一處細節里:數百份認購禮品的分裝打包,有他忙碌的身影;面對洶涌的選房業主,他與客服、迎賓同事并肩引導秩序,積攢下深厚的信任;仙居臺風肆虐時,他與物業同事一起清掃示范區積水,臺風夜售樓處總有他值班巡檢的身影;夏日楊梅紅透,團隊一起上山采摘,共享酸甜;冬日寒風凜冽,售樓處里飄起自制火鍋的暖香,歡聲笑語驅散嚴寒。“我們不僅僅是工作同事,更是一群能走很遠的朋友。” 一根掰成兩半分享的黃瓜格外清甜,一根互相下絆子使壞的冰棍也成了獨特的友情印記。這些點滴,成為團隊在高強度工作中平衡壓力、保持活力的“秘密武器”和溫暖的“蹺蹺板”。
四、穿越周期的“清醒拉弓者”
身處行業凜冬,焦慮與“末日論”彌漫。謝煒康卻有著難得的清醒與篤定, 他冷靜審視代建行業的激變:競爭白熱化,省外模式根基尚淺,又面臨“EPC+渠道分銷”等新模式的沖擊。他的破局思考務實而鋒利:一是深度綁定,掘金潛力: 與優質總包形成體系合作,或以方案設計、全過程咨詢參與項目;攜手金融投資機構,利用專業能力操盤爛尾項目或綜合體改造。二是“代建+”賦能: 以代建管理為核心,整合物業服務、裝修改造等,深度挖掘地產行業剩余價值,將經營重心延伸至小業主層面,創造持續附加值。三是“深挖洞,廣積糧,緩稱王”: 市場否極泰來是規律。在關乎存亡的周期里,無需盲目追求規模擴張,唯有苦練內功,夯實基礎,方能穿越寒冬,成為最終勝者。他時常咀嚼黃炎培先生關于“歷史周期律”的論述,時刻警醒項目進入中期后,從委托方、參建方到自身都可能滋生的倦怠感。“人一生都在與惰性角力,哪怕勝三負七,也強過狗尾續貂草草收場。” 這份清醒與自省,源于兩年前藍樂集團裘總將11萬方項目托付于他時的厚重信任。“少年不懼風和雨,一心出山入繁城”——他以此自勉,愿永葆十年前初入地產行業時那份滾燙的赤誠與初心。